——东汉 绿釉堆塑人物百兽五管陶罐——
此为东汉时期的绿釉堆塑人物百兽陶罐,又称谷仓罐。其釉色,堆塑,别具特色,为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
整器可分为两组,能组合又可脱卸。底层为一组,中心是一只小口、硬肩、圆腹的大瓶,瓶东南西北各有一只敞口。小瓶相连接,瓶腹相通。大瓶腹有上中下三条为一组合的弦纹,共三组装饰。瓶肩及近口处又有二层堆塑成型的走兽和雀鸟,瓶嘴口再叠上一只小元汉瓶,元汉瓶肩上饰有两只长尾的走兽。瓶口上还顶有一个组合,即左右两只凶猛走兽似看门护院的畜牲,兽背用一板隔开,其上正襟危坐一大一小两个人物。大人似乎在和小孩现身说法作教育状。二人衣冠、手势、一直一昂的坐姿和神态,虽是粗细线条,但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在四个依附着的瓶口上分别覆有四个雕塑的盖,两个人物,两个飞禽(鹰隼)。人物一作杂耍倒立状于圆缸之上,另一人物作跪姿,双臂合抱作揖,神情恭敬,当为宾客幕僚。两个鹰隼飞禽造型亦迥然不同,一鹰隼双爪紧抓着地面,伸长颈、张着尖嘴正在捕食猎物。另一鹰隼高高地挺立于二猛兽之背上,高瞻远瞩,神情专注,似乎在履行守望的职责。
该器像一个能储藏粮食的谷仓,可分为一个大仓库和四个小仓库,或称子母谷仓,汉代普遍用小型的囤储粮,讲究科学储粮和安全储粮,囤为储藏粮食的小型仓房。东汉时期战事频繁,储粮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多种形式的多姿多彩的粮仓出现,便是当时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东汉时期的社会地位等级分明,安置在最高位的当然是谷仓的主人,年少者必然是继承人。此时以俑随葬之风的兴起促进了人物雕塑作品发展。除了墓主人外,这些随葬俑主要是用来侍奉生前地位高贵的墓主人的。因此人物的形象大多制作成仆侍,庵厨,伎乐等。
春秋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出现了一种原始瓷,但越国被楚国灭亡以后,原始瓷的烧制突然中断。西汉以后吴越地区的窑场蓬勃兴起,尤其浙江上虞和余姚最引人注目,质素精良,釉层丰厚,而富有晶莹光泽。胎土更加细腻,器壁薄而均匀,烧制的温度提高在125O―1300摄氏度间声音脆亮。硬度大大提高,吸水率大大降低,胎土致密,呈色从糙米黄至灰白,瓷化程度明显提高。胎和釉逐渐摆脱了绿釉陶和原始青釉的桎梏,向着成熟青瓷的标准迈出大步。在该器大瓶和小瓶底部其本上釉而露胎的地方看小瓶比之一般越窑早期的青釉瓷要白,大瓶底部呈糙米黄色,且有姜黄偏红的铁质泛现,只是质稍粗松而已。据研究表明该时期和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器物,胚胎中含铝和硅的比值较高,但当时的窑温火候尚欠不足烧成后胎体较为粗松,胎色较白净是由于其淘净的程度,将胎土中的色素尤其是含铁量的比例有着极大关系。该器的釉色基本上为青黄二色,或间于二色之中,呈青绿和青黄。釉层匀净润泽明亮细腻、透光性较好,有的釉面上开有细小的冰裂片纹,釉和胎的粘着力强,少有剥釉和积釉现象。该类釉系含钙和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窑中空气流通不畅,则会产生还原气氛,烧出的釉便呈青绿色。施釉的方法为浸釉。因此该器的性能已成为成熟的青釉瓷,进而逐渐演化成江南第一青瓷――越窑。
此五管仓造型奇特,出土于浙江余姚和上虞一线,胎,釉,造型和装饰艺术,具有东汉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可认为是越窑文化的滥觞。